当前中小学作业问题有哪些,为有效给学生们“减负”今年教育部发布了有关中小学作业布置量的强制规定和明确标准,但在真正实施时还需要大家灵活运用,如何科学的布置中小学生的作业,并使之合理呢?具体详情,请见下文。

当前中小学作业问题有哪些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后简称《通知》),提出十条作业管理新规,为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指明了方向。

当前的中小学作业的问题主要在哪?中小学作业如何布置才更科学?如何通过作业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围绕《通知》和作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记者邀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殿军,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一同探讨中小学作业“减负”“增效”的可行之道。

<布置作业不应“求量不求质”>

记者:当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过长、负担过重。产生这些作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张卓玉:作业问题源于落后的教育观念。当把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掌握看成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把课堂教师讲授与课下巩固训练看成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时,自然导致了作业性质与功能的异化,以及由此引发的量大质低等各种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作业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以巩固练习和应试训练为主要手段。然而,各种形式的巩固与训练往往重量不重质,错误地追求多做多练、熟中生巧。这种定位必然导致作业数量过大、质量过低的题海怪圈。量大质低的作业让学生倦怠、教师无奈,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目标的高度看,作业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将作业等同于巩固练习、应试训练,完全是对作业功能的矮化、窄化和异化。

记者:作业的育人功能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王月芬:假如说教学更多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那么作业更多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诊断评估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技能的评价过程。作业折射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是学校教育的名片。作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责任感、自律性、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作业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问题,与教学、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教学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作业本质上也是全面育人的过程。

张卓玉: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部学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前置准备和后置延伸。高质量的前置作业,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支撑课中的深度学习。高质量的后置作业,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更深、更广的理解与应用,引发更有意义的学习。

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发生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不得不考虑所有学生的共性要求。而作业的优势在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场所的多样化,在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满足,在于最大可能地支持学生的各种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活动。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展的长作业、户外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实践等,充分显示了作业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管理、动手实践等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学校应该成为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主体>

记者: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小学作业怎么布置才更科学?

王月芬:首先,明确作业是学校教育范畴。作业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而不应该成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继续压迫孩子的“手段”。由于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太大,所以很难通过大一统的方式设计出符合中国所有学生的作业体系。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校自身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充分发挥作业个性化、针对性等优点,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坚持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控制作业时间,是出于对儿童最基本的呵护。儿童的业余生活不应该只有无穷无尽的作业。因此,建议学校要秉承“提质控量”的作业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功能,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设计学校作业,有效统筹作业时间,加强作业内涵管理,持续不断建构高质量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体系。

最后,合理对待作业类型创新。作业类型会影响学生的作业兴趣,从而也会间接地影响学生作业的负担感和作业效果。虽然很多作业类型的创新可以发挥传统书面作业不能发挥的功能,但也不能全部否定传统基础性的作业,比如必要的记忆背诵、运算等,这些作业依然有它们必要的价值。跨学科、综合实践类、长周期、合作类、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非传统作业类型,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对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元认知能力等都具有独特作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作业类型,都要警惕形式主义,不能“换汤不换药”。无论哪种作业类型,都要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

王殿军:要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提高作业质量的突破口。教师布置作业,看似是一项常规而简单的工作,实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和教材,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以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为出发点,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通过布置少而精的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通知》对义务教育各学段的作业时间进行了明确的安排。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在课内作业之外,还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如何才能规避这种现象的出现?

王殿军:要通过家校协同,共同落实作业管理相关要求。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很多作业是放学后或双休日在家完成的,同时多数家长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课外培训机构也会布置作业。要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一方面学校在布置作业方面,要做好年级组、学科组、同一班级任课老师等各层面的协调,做好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的统筹安排。教师布置作业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出发,有大局观、整体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将《通知》传达给家长,还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通道,向家长宣讲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家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作业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既充分发挥作业温故知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的功能,又为学生的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阅读腾出时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良好的作业管理需要强化配套制度建设>

记者:作业问题不仅仅涉及学生、学校和家长,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更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在完善作业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又有什么建议?

张卓玉:一是将作业管理视作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点工作范围。作业质量对学生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都应该以落实《通知》要求为契机,重新审视作业管理工作的性质与价值,真正把作业管理工作做实做好。

二是建立作业研究和设计机制。应该鼓励、引导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和出版部门建立专业队伍,深入系统地开展作业研究,研发高质量作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明确本地作业研究基地在哪里,是否有基本的专业队伍,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作业产品。

三是建立作业评估与选择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研发作业评估标准和作业选择机制,确保通过专业而公正的评估,为学校和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作业。应该建立过程性的作业质量评估机制和作业退出机制,确保作业的优胜劣汰。

四是建立教师作业研发能力的培训与评估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研制教师作业研发能力标准,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通过自修、校本研修、专项培训等多种途径,整体提高教师的作业观念与作业研发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作业功能异化、量多质低的问题。应该建立作业展示、作业评优等机制,将教师作业研发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标准范围,切实提高学校对作业改革与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五是建立作业改革、作业管理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试命题改革协同推进机制。考试评价方式影响作业管理与改革。要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和评价结果使用办法,优化考试命题在学生基本素养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推动作业提质减量。

以上是有关当前中小学作业问题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可圈可点网站。

【当前中小学作业问题有哪些 怎样布置中小学作业更科学】相关推荐文章:

家庭作业既要减负也要提质 家庭作业并非家长作业

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 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

校外培训不得留书面作业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

市场监管部门对猿辅导、作业帮定格罚款 加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执法力度

别用重复性作业给孩子增负 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