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建立了明朝,本就是一个传奇。但又因为朱元璋大量杀害勋贵大臣,又让他成为了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屠戮功臣,这成为了他身上的一个污点。或许他也不想,但是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想想朱元璋也是可怜,培养了朱标几十载,竟然最后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原本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给朱标铺好了路,但朱标的突然去世,打乱了他的计划。
于是,朱元璋一把岁数经历丧子之痛不说,还又得为大明朝接班人的问题“掉头发”。经过了一番权衡,朱元璋最终跨过了自己的儿子们,转而培养年幼的朱允炆。
这个选择倒也独树一帜,如果拿捏不准,必然就会出问题。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允炆能顺利接班,便开始修整自己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如何限制儿子扶持孙子
事实证明,朱棣当皇帝也着实有一套,但朱元璋当年为何不选他呢?有句话说得好,朝中有人好办事,朱棣早早就被安排到边境戍守边疆,在朝堂内部,没有几个与自己交好的大臣。
朝堂上的这些人,基本都是朱元璋围绕朱标培养选拔的人,妥妥的都是太子的团队,这样一来,即便是朱标早亡,他们也都坚持为太子说话。
再者朱棣的位置是老四,是不是嫡子这事姑且不去讨论,即便是马皇后的亲儿子,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呢,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原则,也轮不到朱棣做这个皇帝。
这样一来,朱元璋能做的,就是培养下一个宅心仁厚的“小朱标”,既是朱标的血脉,又能得到朝堂大臣的支持,从而得以让皇权平稳过渡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就只能顺应潮流,在朱标的儿子里面选一个。为了限制这些外地的藩王,朱元璋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通过朝廷选拔官员,外派到藩王属地去就职,这样一来,藩王想要造反,就困难得多了。
培养“小朱标”的方向就这么确定了,原本以为可以无缝连接,却又出现了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蓝玉和常遇春一派。
朱元璋为何选朱允炆
朱元璋嗜杀,朝廷百官都盼望着能够有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当皇帝,朱元璋内心也知道这一点。
朱允炆最像朱标,呼声也最高,朱元璋也相当喜欢这个孙子。原本太子一派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但是蓝玉一派却对这个结果不太认可。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利益的问题。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把兄弟之一,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常遇春去世之后,朱元璋甚至命人画了一张常遇春穿龙袍的画,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常遇春的关系,真的非常铁。
常遇春也是妥妥的太子一派的人,他是朱标的岳父,而蓝玉则是朱标岳母的弟弟,按照辈分来算,朱标还得叫他一声舅舅。
如果朱标即位,蓝玉也成了受益人之一,从关系上来说,即便是蓝玉再骄纵,也得乖乖听话。
而且蓝玉等骄兵悍将和朱家的藩王,还可以互相制衡。朱标只需要稳坐金銮殿,平衡两方势力就可以轻松驾驭了。
朱标的老婆常氏,生了4个儿子,但无奈长子朱雄英早早夭折,庶子朱允炆就成了老大了。常氏还有个二儿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
单纯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来说的话,朱允熥更名正言顺一些。虽然朱元璋更喜欢朱允炆多一点,可朱允熥也并差不了那么多。
之所以不选朱允熥,和蓝玉等人关系很大。朱元璋认为,朱允熥的父亲和母亲都早早去世,而他又年幼。
宗室的叔叔们,不会与他站在同一个阵营,势必朱允熥为了求存,只能依仗蓝玉等人。一旦平衡不住,蓝玉等人便成为了尾大不掉的外戚。
一旦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那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大明江山,到底姓朱不姓朱,还说不定呢。所以,朱允熥不能被立为太子。
至于蓝玉等人怎么处置,朱元璋倒还一下子没有想好。可是之后蓝玉说了一句话,也为蓝玉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蓝玉一句话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在确定立朱允炆为太子之后,曾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蓝玉张嘴就说了一句:‘我不堪太师耶?’
明面上来看,蓝玉是嫌弃自己的官小,实则蓝玉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为何朱允熥不能当太子呢?
朱允熥当了太子,蓝玉想当然地就成了太子太师了。
朱元璋那个心眼小的和针眼一般大小,就开始着重考虑蓝玉这群人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了。如果自己百年之后,他们造反拥立朱允熥,那外戚专权的结果就再也无法避免。
朱元璋便开始“敲打”蓝玉,希望他能够收敛一些。但凡是蓝玉奏事,朱元璋都一概否决,可蓝玉却认为是朱元璋故意不信任他了。
他在军营里面肆意独断专行,肆意安插亲信,以此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朱元璋一看,蓝玉等人愈发骄纵,也就下决心要铲除蓝玉等人。
结果不到一年,蓝玉案便爆发,朱元璋以蓝玉造反为由,一下子牵连了大致有一公,十三候、二伯,就连常遇春的儿子常升也被斩了。最后一统计,累计牵连人员达到惊人的1.5万人。
这也进而导致了朱允炆的武将集团出现失衡,出现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样的尴尬局面。又为之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后记
朱元璋清除了武将集团之后,再也不担心大明江山沦落到旁人的手里,但也导致了朱允炆出现武将集团真空的状态。
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防范朱棣等人,朱元璋又给朱允炆留下了四张王牌,但也被朱允炆打得稀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