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是由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财富过多地给了资本,劳动者工资报酬过低,导致消费能力不足,大批商品积压销售不出去。


凯恩斯主义治理经济危机的思路就是平衡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设立更加倾向于劳动的分配机制。例如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直接投资公用事业增加就业等。


资本相对于劳动,天然就是强势的,适当向劳动者倾斜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然而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一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会形成新的矛盾,造成更严重的滞胀危机。

知识百科:凯恩斯主义与滞胀危机-1.jpg (287.5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2-12-6 02:00 上传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以及其中的逻辑。


只有各种资源都得到合理利用,社会经济才能达到最佳产出。这里又要回到生产两要素论,即资本与劳动,后者也称为人力资源。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本身不但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那就要实现充分就业。


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其它一切包括资本在内的非人力资源也同时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接近或等于潜在产出。


但由于社会财富分配倾向于资本,而不是劳动,穷人的消费能力有限,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劳动力过剩,不能发挥最大作用。


​​在此情况下,政府应该实施积极扩张的经济政策,释放出足够的流动性,与过剩的人力资源匹配。


​例如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低利率资金给企业扩大生产。


​​如果私人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政府还可以通过赤字财政直接投资公用事业。

​这些干预经济的措施用多了,干扰了正常的经济周期,使得低效的企业不能被及时破产出清,成为僵尸企业,浪费社会资源。


​​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第一个弊端。

知识百科:凯恩斯主义与滞胀危机-2.jpg (197.7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2-12-6 02:00 上传


​此外,凯恩斯主义提倡通过累进税制缩小贫富差距,但过高的福利政策使得一些人宁愿领取失业救济金,也不愿意工作。


第三,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工人议价能力很高,获得了超额的工资福利。而这些都要打入商品成本,推高了物价,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工人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要求按比例增加工资,增加的工资又被计入产品成本,形成螺旋上升式的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分配机制过于倾向于劳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资本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许多资本家脱实向虚,宁愿投资房地产、古董字画,也不愿意扩大再生产。


而物价的不断上涨,又抑制了社会总需求,使得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高企。


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并存,打破了凯恩斯主义关于两者反向运动的论断,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宣告破产。


凯恩斯主义是美国70年代产生滞胀的内生原因,而石油危机又在外部补了一刀。

知识百科:凯恩斯主义与滞胀危机-3.jpg (195.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2-12-6 02:00 上传


美国经济岌岌可危,如何治理滞涨呢?


那就要拨乱反正,将社会财富分配机制重新向资本倾斜。


里根政府上任后,先是支持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暴力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一度大幅提升到20%以上。

​这就是沃尔克时刻!


大幅加息显示了货币当局治理通胀的决心,打消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遏制了物价的螺旋式上升。


另一方面,大规模减税削减福利开支,调动资本的积极性,吸引他们投资到实体经济上来。


里根政府双管齐下,终于治理了滞胀危机。


传统的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但会导致贫富悬殊,进而发展成经济危机。


而凯恩斯主义强调公平,但会形成大锅饭,进而发展成更严重的滞胀危机。


因此,公平与效率不可偏废,要在两者之中寻找到平衡点。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平衡点在哪,只能不断试错。


凯恩斯主义只是烫平了经济周期,使得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得到延缓,但更长周期的经济危机一旦爆发,破坏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