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林生

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达97%的成人正在遭受口腔问题的困扰,尤其是20-39岁的中青年已成为接受种植牙手术的主力军。不过,一颗小小的种植牙,价格动辄上万元,如果按全口牙(28-32颗)来算,保守估计要30万元上下,这让许多人在种牙的路上“望而却步”。(6月20日 中国新闻周刊)

种牙贵,早已成社会共识。“一口牙值一辆宝马车”,不是坊间传闻,而是残酷现实。有网友调侃,假如你种植全口牙后,满嘴“跑火车”是没可能了,但满嘴“跑宝马”倒是可能的。可见“种牙自由”属土豪级别,远不是“车厘子自由”等可比拟的。

种牙贵的原因,主要由三点:一是牙植体价格昂贵,几乎靠国外进口,国产替代率很低;二是技术壁垒高,主要生产技术、高精尖设备被国外公司垄断;三是部分牙科诊疗机构巧立名目,乱收费。

三年前,“第一批90后已经因为看牙破产了”的话题曾窜上微博热搜,时至今日,这个话题仍不断被提起。今年三月份,全国人大代表李小莉建议“将种牙纳入医保”,该话题一出便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并迅速抢占热搜榜前列。由于种植牙费用实在太高,国家医保难以承受,“种牙纳入医保”不切实际。

有媒体报道,受限于国民可支配收入和手术价格,我国种牙渗透率偏低,万人种植数仅为发达国家五分之一左右,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据预测,参考发达国家万人平均种牙数量,以治疗费用1万元/颗计算,我国种牙终端市场规模可达1400-2800亿元。

目前,我国种植牙材料主要从韩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进口,不同品牌种植体单价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由于关键材料和技术被外国公司主导,进口主体较多,相关数据缺乏透明度,市场秩序又欠规范,形形色色的“中间商”还要赚差价,要大幅度降低终端诊疗价格难上加难。

一边是种牙主材价格被外国主导,一边是市场需求庞大;一边是种牙价格偏高。如何破解个中困局,缓解国人“种牙自由”焦虑,值得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国家医保目录药品“带量采购”方式值得借鉴。2018年以来,在国家医保局主持下,医保目录药品进行了多轮竞价谈判,已确定了数百种药品中标价格,药品平均降价50%以上,最高降幅达93%,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负担。

鉴于医保药品“带量采购”取得显著成效,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不妨牵头成立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带量采购联合体”,以“市场换价格”方式,与国外有关公司展开“带量采购”竞价谈判,争取最大限度降低牙植体等主材进口价格,并通过参与采购的医疗机构让利给牙病患者。

俗语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种牙是治疗牙疼的终极手段,但费用畸高,令大多数国人离“种牙自由”还很远。在外国公司主导种牙主材和技术,以及国内在可预见时间内无法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医疗资源整合,突破各方利益羁绊,形成“抱团砍价”机制,通过“带量采购”来降低种牙主材进口价格,让更多人种得起牙,或许是缓解国人“种牙自由”焦虑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