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老年人喝牛奶与不喝牛奶,差别真的很大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跟我他最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一些“专家”提到“老年人喝牛奶与不喝牛奶差别很大”。这个病人看到这个观点以后就比较疑惑,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牛奶是比较稀的,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其实,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年人认为喝牛奶和喝白开水没有多大区别,其实并非如此。为了让大家对牛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医者良言就好好跟您聊一聊牛奶的那些事!
1.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而且还更容易发生骨折:
摔倒
之前我有一个亲戚,他家里条件不怎么好,因此也几乎不喝牛奶。有一年冬天下雪,他出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当时就感觉髋关节疼痛明显。于是就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发现髋关节骨折,而且还有明显的骨质疏松。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什么是骨质疏松,这里我来解释一下。我们的骨头的主要组成成分就是钙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骨质会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与此同时,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调节钙代谢的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出现异常,而且老年人的消化能力也会减弱、运动量也会减少,这样的话就容易出现钙质丢失的情况。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生骨质疏松的骨头就和腐朽的木头差不多,木头腐朽得越厉害就越不结实,骨质疏松也是如此。骨质疏松厉害的老年人可能在稍微干点体力活或者轻微外伤的时候,就会发生骨折。
卧床
大家不要小看骨折,它虽然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不得不说,老年人的愈合能力是比较差的,他们发生骨折后,愈合得很慢或者压根就不愈合。由于骨折后难以做到一动不动,骨折可能稍微长好一些又因为活动而断开。这样的话,老年人的活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活动量不足,会使得身体变得更差,而且还会增加坠积性肺炎、肺栓塞等疾病的风险,这样的话肯定会影响寿命的。
2.老人经常喝牛奶与不喝牛奶差别大吗?
牛奶中钙的含量相对还是比较高的,根据权威的数据,100ml的牛奶中含有的钙能达到110mg。每天喝250ml的纯牛奶,就能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因此,如果老年人经常喝牛奶,那就可以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另外,牛奶不仅仅含钙量高,而且还容易被人吸收。牛奶中含有的钙主要是一种脂溶性钙, 而且里面含有酪氨酸、维生素D以及氨基酸都能帮助人体吸收。
之前,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发现每天喝300ml的纯牛奶和从来不喝纯牛奶的人相比,椎体和髋骨的骨密度要高6.5%左右。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如果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骨质疏松,单纯依靠喝牛奶是不行的。还需要注意坚持运动、多晒太阳、适当增加绿色蔬菜和优质蛋白的摄入。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散步、快走、慢跑等,在这些有氧运动中,应该首选散步。这是因为散步比较安全,而且还容易坚持。每天应该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的次数不低于5次。尽量不要进行晨练,因为早晨的气温低,人体为了减少散热就会收缩血管,造成血压快速升高,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如果室外的天气比较寒冷,那就应该进行室内运动。
晒太阳
大家可能觉得晒太阳比较简单,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晒太阳的时间可以选择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4点左右。在春天和秋天可以每天晒25分钟左右,夏天晒7分钟左右,冬天晒40分钟左右。在晒太阳的时候,注意不能隔着玻璃,最好是选择室外。
综合以上,经常喝牛奶与不喝牛奶的差别大不大是不太好说的。因为虽然喝牛奶能预防骨质疏松,但是别的一些行为也能预防骨质疏松。这就好比挣钱,虽然有些人本职工作挣不到钱,但是人家的副业挣钱,一年下来也能挣不少钱。但是,不得不说经常喝牛奶的好处确实是比较多。
3.喝纯牛奶需要注意什么?
❶不空腹喝奶:
很多人喝牛奶的时候,喜欢空腹喝,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当人空腹喝牛奶的时候,胃肠道的蠕动就会比较快,牛奶中的营养物质还没有来得及被人消化、吸收就被排了出去,从而造成浪费。#养老知识大赛#
正确的做法是在喝牛奶之前,先提前吃一些馒头、面包之类的食物,然后再喝牛奶。
❷不高温煮牛奶:
很多老年人的胃肠道不太好了,为了减轻消化道的负担,不少老年人在喝牛奶的时候都会选择煮沸牛奶,其实这种做法有失偏颇。
牛奶煮沸以后,里面的一些营养物质会被破坏,这样的话就降低了牛奶的营养价值了。正确的做法是把牛奶加温到50℃左右就可以了。
❸不要用牛奶送服药物:
很多人认为牛奶本身的营养价值就比较高,因此就用牛奶送服药物,殊不知这样做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健康明星计划#
用牛奶送服药物可能会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进而降低血药浓度。与此同时,牛奶中含有的一些矿物质比如钙、镁等可能会和药物结合形成难溶物,从而降低药效。
❹不要在牛奶中加糖:
糖块
我们都知道,纯牛奶的口感是比较清淡的,喝起来不是太好喝,因此不少人会在牛奶里加点糖。
牛奶加糖其实是有点不妥的,这是因为加糖会让牛奶的能量增高,而且糖还能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喝这种加糖的牛奶,可能会增加肥胖和痛风的风险。#健康科普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