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秃到底是什么呢,古代对傀儡子的俗称,出自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它是傀儡戏中最常见的角色,造型诙谐惹笑,演出滑稽风趣,对白或唱词讽刺幽默,娱乐了人们千百年,成为历久不衰的木偶名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郭秃”出自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科?”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象庚亮耳。”

  有人问:“俗称傀儡戏叫郭秃,有什么典故吗?”我回答说:“《风俗通》上面讲;姓郭的人都忌讳秃字。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秃头病的人、善于滑稽调笑、所以后人就制作了他的形像,它叫做郭秃,就像《文康》乐舞中出现的庚帝的形像一样。

  郭秃是传统傀儡戏(木偶戏)中常见的人物,推其由来,是北齐(公元550─557年)高纬所好的「郭公」。北朝士大夫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书证》中载:「俗名傀儡子为郭秃」,证明北齐或更早的年代,民间已将傀儡子称为「郭秃」。他又引《风俗通》中「诸郭皆讳秃」来表明「郭秃」的由来,推断前朝「有姓郭而病秃者」因一生善于「滑稽戏调」,后人以傀儡模仿他的表演,而称之「郭秃」。

  唐朝概称傀儡戏为「郭郎」。宋人又称之为「郭郎」或「鲍老」。元明之际成形的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至今仍能看到流传数辈的「来报子」(癞疱子)形象;其「发正秃」的脸谱造型近似戏曲中的丑角,可演多角,其特点是幽默风趣的滑稽表演。据当地老艺人说,「来报子」原姓郭。看来,「来报子」仍保留了北齐「郭秃」的痕迹。

  「郭秃」的造型诙谐惹笑,演出滑稽风趣,对白或唱词讽刺幽默,娱乐了人们千百年,成为历久不衰的木偶名人。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