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妇女的棉纺织业在我国影响很大,对推动我国棉纺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从六七岁起就开始学习纺纱、染纱、织布、刺绣四大工艺。黎族原始纺纱方法:先把棉花或木棉花一丝丝地捻接成线,然后用一小竹条捆卷着,要卷纱时,放在腿上一搓,卷纱竹枝在空中旋转,逐渐把纱卷成绽,黎族妇女就这样一分一寸一米地纺纱。黎族的纺织工具主要有手摇轧花机、踞腰织机、脚踏纺织机等3种,其中最常用的为踞腰织机。踞腰织机是黎族最原始的纺织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到汉代达到成熟。在10世纪初,黎族人民把树皮、丝麻等纺织技术运用到棉纺业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纺生产率。
宋末元初,我国著名棉纺织家黄道婆,在晚年致力传授海南黎族棉纺技术,并进行改革,把原来手摇式只能纺一根纱的踏车,改进为一手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这一重大的改革,比国外早四五百年。据考证,这种脚踏棉纺技术,在当时黎村里已广泛使用。黎族妇女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在织布时绑着藤腰带,用双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坐着织布。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
清代《黎歧纪闻》这样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足踏圆木一条贯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木而成匹,织者匠心也。
黎族染布的主要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是用植物叶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经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树根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然后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上色。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从山上采剥回树皮,将树皮放在河里浸泡数天,再将表皮用竹片刮除,放入锅里煮,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即可用来织布。还有另一种的染色技术,叫做扎染,古时叫做“绞缬染”。其制作方法是:把理好的纱线作经,两端固定在一个长形的木架上,然后依经线将青色或褐色棉线扎成各种图案花纹。随后从木架上取下,放入染缸着色,染后晒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显出色斑花纹的经线。在斑花的经线上织上彩色的纬线,这样就形成一幅精致的艺术品。
1978年,我国福建崇安县武夷船棺出土的纺织品、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东晋至唐代的丝绢棉织产品、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画女供养人的衣裙上绞缬团花的花纹图案、唐代人物服饰花纹“花仕女图”都是运用这种印染方法,如上面提到的唐、宋时期黎族地区上贡的“盘斑布”、“海南青盘皮(披)单”等;宋代输入内地的“海南棋盘布”,以及宋末元初出自儋、万两州著名的“缬花黎布”也是使用这种绞缬技艺制作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