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古代哈萨克人主要分布在四个汗国之内,即阿布尔海尔汗国、诺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以及从察哈尔汗国分离出来的蒙兀斯坦汗国。当时,哈萨克各部落分布范围很广,而且每一个部落都很分散,并不都聚居在一个地方。明景泰七年(1456年),已经灭亡的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哈萨克各部迁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建立哈萨克汗国。

  哈萨克汗国建立不久,汗国即将所属各部按部落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也就是清代文献中记载的右、左、西三部。三个玉兹下又各分若干部落,其中大玉兹以乌孙部落为基础,包括阿勒班在内的13个部落,领地在巴尔喀什湖南部以及伊犁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中玉兹的领地在锡尔河北部,小玉兹的领地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西部。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当时在西域占统治地位的准噶尔蒙古在向南疆、青海扩展的同时,向西发动对哈萨克人的进攻,征服阿拉套山和托克马克地区的两个哈萨克部落。

    18世纪20年代,准嘎尔统治者率军进入锡尔河流域,攻占哈萨克汗国首府及其所属城市,烧杀掳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迫使他们离开原牧地,四处逃散。

  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准嘎尔部,解除哈萨克人来自准噶尔的威胁。哈萨克大、中玉兹先后归顺清延,并献马进表,表示“永为中国臣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小玉兹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前往北京表示归顺。部分哈萨克牧民在平定准嘎尔后,陆续迁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地放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