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将领,当文字推中共开国第一大将粟裕。 第一部分 千古英雄谁敌手 即便在一般略通军事的人眼中,白起韩信岳飞三人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将领。然而,谁又知道明清以降,谁又是吾国最优秀的军事家呢?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将领,当推中共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目下,坊间公认中共最高级将领中最具军事才能的是通常所说的五虎大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上述排位是根据55年授衔时的坐次。四元帅一大将。不过谈到具体军事才能,恐怕次序正好要调过来。粟裕是湖南会同人,侗族。不要说我们,连他自己直到逝世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汉族人。他恐怕算得上是侗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了。对于手下五虎大将的本事,毛泽东对粟裕的评价最高。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认为粟裕最会打仗。认为从近代至今,只有粟裕在华东打的一些仗可以与二次大战中的某些仗相提并论。其它的仗怕是都不算数了。“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上面这段话是对老外讲的,而且对方又恰好是二战名将,军事行家,我认为是最能反映毛心中的真实想法的。

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回答是:强化主将的权力。比如林彪在东北初期,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彭真还想把林彪换下去。毛泽东这时“反其道而行之”,强化林彪,升任东北局书记,一下子把彭真压下去了。同样道理,要想让粟裕压得住“五湖四海”,最有效的办法是强化粟裕的权力。本来,最理想的政委是罗荣桓,但考虑到上述情况,就不让罗荣桓任东北边防军政委了。 第二个问题是:谁当副司令员? 在选副司令员问题上,有以下4个原则: 1、这个人必须来自四野。因为五大野战军,四野兵力占了近一半。另外,二野一直配合三野作战,指挥上本来就很熟悉。只要粟裕把二、三、四野的部队的人事关系理顺了,其他的像华北野战军处于少数地位,就容易了。至于彭德怀的一野,除去后来加入的18、19兵团,本就没多少兵力,战力又弱,而且缺乏现代战争的作战经验,是不必过多考虑的。 2、在四野得有足够的威望。 3、是毛泽东信任的人。 4、与粟裕也有良好的关系。 粟裕出道甚晚,大器晚成,也没参加过长征。一野、四野、华北野战军里的将领,对粟裕有着深入接触的人很少。而肖劲光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另外粟裕被批斗时,毛泽东曾问肖劲光对粟裕的看法,肖劲光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这反映出粟肖二人的私交不错,而毛泽东听到这句话时,对肖劲光是满意的。因为这表明他当年在攻台、攻朝问题上“粟肖”的班子搭配是合理的。(毛在58的真正想法不过是拿掉粟裕的军权,别的只是借口。也就是说,毛本人并非对粟有什么“强烈的不满”,仅仅是为了集权而已。这点下文讲到58年批粟还要深入。所以肖劲光对粟裕良好的评价,毛泽东是半点都不生肖劲光的气的。反而感到这证明自己当年为攻台和攻朝选定的搭档,是很正确的。) 在江西反“围剿”时,粟肖二人是老战友。肖劲光任红11军政委时,粟裕任该军参谋长。后肖劲光任红7军团政委,粟裕任该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后来肖劲光被左倾主义者抓了起来,再以后随同大部队长征。粟裕则随寻淮州离开了中央苏区,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这样,粟肖二人的合作中断了。 十多年后,二人的再度合作是攻取台湾(此时肖劲光是海军司令员,二人的合作只是职务上的便利,倒并没有特意安排的意义)。二人的友好关系令毛泽东十分满意,加上毛与肖的特殊关系,肖劲光可说是“作粟裕副手”最合适的人选了。 另外,以肖劲光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的身份,也绝对压得住四野那帮将领,对粟裕大有“辅佐”之功。有肖劲光的有力辅佐,凭粟裕的军事才能,就有望在短时间内打开局面。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局顺了,以后人事关系也就理顺了。只有把人事关系理顺,个人的军事才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顺便讲一下,毛泽东令粟裕指挥攻台时,粟裕曾很正式地谦让过。但后来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的任命,粟裕虽然也有谦让,但非正式,而仅是一种礼节了。以官职来说,这个“攻台指挥”的官要小于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官。因为前者打起来主要是三野;而后者一旦打起来,“集中五大野战军主力”是在意料之中的事。结果粟裕对前面那个小的官谦让了,对后面那个大的官没怎么让。这也算是军人的天性吧。 回到我们的中心问题:毛泽东为何弃林选粟。理论上讲,林彪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有一些客观的有利之处: 第一,四野在五大野战军中兵力最多,武器也最为精良,加上华北野战军19、20兵团也为林彪所熟悉。由林彪指挥,在人事上,也即“人和”上,比粟裕有优势。尤其是在战争之初,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第二,朝鲜所在纬度、气候与东北相近,而与华东差别较大。站在“天时”的角度,林彪比粟裕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 为什么林彪有这些优势,而毛泽东却只是把林彪当成粟裕的替补呢? 众所周知,林彪是毛泽东的嫡系。粟裕是不是毛泽东嫡系呢?这个问题对弄清入朝选帅真相很重要。这里就有必要将粟裕在解放战争之前的来龙去脉讲个大概。其实,粟裕不仅与林彪一样是南昌起义的人,还是毛泽东秋收起义的人。粟裕生于1907年,小知识分子出身,湖南第二师范学生(毛泽东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战士。起义失败之后上井冈,任毛泽东警卫连连长。为人机警负责,枪法极好,读者可参看本文末粟裕轶事。毛泽东当时可能做梦也想不到粟裕日后的成就。从这个角度说的话,粟裕比林彪还嫡系。林彪此时是通过朱军长才投身毛委员麾下的。 但是,粟毛之间的早期渊源,仅限于此。粟裕与林彪比较,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政治才能及政治触觉不及林彪,迟迟未能在毛泽东的口袋里锥出立现。 1930年粟裕就先后任红十二军六十五师师长,六十四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活捉了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这是粟裕红军生涯比较辉煌的一页。 1934年,粟裕任七军团参谋长(军团长寻淮洲),后与方志敏第十军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参谋长。后在怀玉山、潭家桥战斗失利,方志敏被俘,寻淮洲战死,粟裕负伤突围,在闽赣山区打游击。注意了,方志敏的部队一向被中央红军认为是流寇式的队伍。粟裕从1935年1月红军第十军团失利,组建挺进师,挺进浙江,创建新的根据地独挑一面。应该说,粟裕在红军时期表现的确不及林彪。不过,此时林彭也只是毛手下两名军团级的战将,和徐向前手下第一悍将徐海东(陕北红军时期,国民党将徐海东与彭德怀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毛语: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最好的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时徐海东党性坚定,慷慨解囊,虽然解放战争中由于养病治伤而未带一兵一卒,未放一枪一炮,并且55评衔时曾上书毛泽东,请求自降军衔,毛还是感其恩,念其德,不许其求,不但仍令其当大将,而且列名第二,仅次于粟裕)一个级数,是及不上独当一面的徐向前的。谁知造化弄人,最后三年,徐向前只有看着粟裕林彪鼎定江山。 抗日战争时,林彪打过两仗,就负伤离队了,其中平型关被中共出于政治目的,宣传得很神奇,实则平型关一役,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伏击一后勤辎重部队,军事上没有什么出彩之处。然后到苏联疗养,养好了病,抗战结束后被直接派到东北吃得肥肥壮壮,然后出关,撵桂系如打丧家之犬。 至于粟在抗战中的表现:注意,粟裕在新四军时期的作为以皖南事变为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 1937年成立了新四军。之前,南方八省健儿东一块儿,西一快儿,真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谈何容易。据说高敬亭被枪毙之前大骂项英、叶挺无耻。加上延安毛泽东争规律行事,只会加大获胜难度,甚至落败。可以说,粟裕能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很了不起的。而这种因“未被放手使用”而带来的困难,是国外的军史研究者所无法想像的。只有在中国的国情下,才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现像。像刘邓在淮海战役中,自己的全部兵力加起来也拿不下黄维,甚至西集团的刘邓部属在对黄维发起攻击中,竟然“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如此弱的力量,怎么能“指挥大局”呢?连自个都顾不过来,怎么可能在用兵上,“统筹安排攻黄维、阻李刘、包围杜聿明这三线的作战”呢?所以正如中南海高参郭化若所说:“解放战争中粟裕同志的指挥环境是各个战略区领导中最差的。”这句话的根就在老毛身上。 第三 他喜欢的将领,太多的原红四方面军的人,而与原红一方面军的人就不那么“和睦”。粟的老班底只有叶飞一人是上将(而且我们说叶飞这个身上有一半菲律宾血统的将军品格不是很高尚,58批粟见风使舵,对粟裕以不实之辞加以诬蔑)。毛又有“上将里原红四方面军将领的数量一定要控制”之语。站在粟裕本人的角度,一则红四方面军有徐向前打下的老底子,擅打硬仗恶仗,藏龙卧虎,能人确实多。二则在毛未对他“放手”的情况下,这些人除了许大和尚(毛培养的李逵式人物,曾对粟裕怒摔话筒)情况特殊外,“后台”一般不像红一那样硬,动不动就“指挥不动”。指挥上很便利。但站在毛泽东角度,就有“构建独立王国,发展个人势力”的嫌疑了。毛泽东一生最忌讳别人搞“山头”,实际他本人才是最大的山头主义者。枪杆子必须抓在自己手中,这是老毛平生第一位的信条。任何大道理,真精神在这一条面前都要让路。蒋介石亦然。 但是我们说人是很复杂的。像我在这里长篇大论分析毛对粟的使用,也难说不是究于一隅。历史上确实有毛要直接拿掉陈毅,让粟当名正言顺的华野一号首长的事情。于是有粟裕二辞司令的佳话。我们又确实看到毛对粟裕军事才能的几次“最高褒奖”。应该说,毛对粟裕的这种复杂心理主要取决于他对于时势的具体判断。越是涉及关乎存亡的大事,毛对粟裕的限制就越少。用他的话说,叫“突出主要矛盾”。当主要矛盾过去之后,次要矛盾就上升到主要矛盾了。而抗美援朝这是中国第一次与美国人真刀真枪的干,从军事上已经上升到当时最突出的矛盾。故必须集全军最强的力量(志愿军由五大野战军精锐组成),选最强的大将挂帅出征。徐向前有病;刘伯承的军事思想一直与老毛有抵触;解放战争中指挥真正的大兵团作战的只有粟裕林彪二人,彭德怀在西北是偏师,还不算。故帅位首先为粟林而留。 此时,林彪逐渐表露出了他的不足:在解放战争这样一个新的年代,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不如粟裕。这时的我军装备比平型关、长征时都要好得多,我军装备的好转、力量的增强,势必引起作战形式的变化,相应地出现作战思想的变化。林彪在旧时代里有过平型关大捷,但在新时代里表现明显不及粟裕优秀。这也就是“一代新人换旧人”的道理。论年龄,粟裕还大林彪几个月,但粟裕作为后起之秀,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过林彪,对新的战争类型也体现出了更好的适应性。 真正让毛泽东下定决心一旦有战事则首选粟而非林的战役,是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这两大战役,上文已数次提到。作为二名帅才,他们的军事才能在这二场大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彪在辽沈战役中屡受批评,而这时却是二打一;粟裕在淮海战役后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而战场形势是60万对80万。粟裕以36万兵力歼敌44万人,而林彪以70万兵力歼敌47万人。这令林彪的军事才能相形见拙。使毛对二人的才能高低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东北,固然可以靠苏联的帮助,加上蒋介石对东北战略地位的低估,从而实现“敌弱我强”这样一个态势;但在朝鲜,虽然苏联大量供应我军武器,甚至还秘密派出飞机直接参战。但苏联根本不可能“帮我们帮到敌弱我强的地步”,就连势均力敌都实现不了。所以面对美帝国主义,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此战役威慑战略极为凑效,但从军事角度上来看,只怕聂荣臻陈毅邓政委打都没问题)是缺乏借鉴性的。 毛泽东极为渴望像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那样,全歼美军几个整师。 当然,假如东北虽然敌弱我

哪位将军枪法与许世友齐名

罗炳辉是新四军的一员骁将,有一手好枪法,与粟裕、许世友齐名

开国大将王树声如何凭借自己的神枪法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可以说是英才汇聚,几乎每位元勋都拥有超乎寻常的优秀才能。比如说在1955年授衔的新中国十大将之一的王树声大将就是一位神枪手,晚年的时候还能用气枪一枪打断树上梨子的梨子把,而不伤到梨子果实分毫。

有意思的是,王树声大将早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枪法基本上是自学的。和王树声大将率领大军决胜于疆场的指挥才能相比,神枪法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但王树声大将在一次战斗中还真的凭借自己的神枪法扭转了战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27年,按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针协议,王树声大将出任湖北省麻城县的国民党党部委员、县防务委员会委员、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等职务,组织当地农民成立农民自卫军,响应大革命和北伐战争,这也是王树声大将辉煌军事生涯的开始。

对当地的地主土豪、恶霸劣绅们来说,农民自卫军的出现可是个天大的坏消息,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当地一个外号“王九聋子”的地方恶霸头目在土豪劣绅地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万多人的反动武装,号称“红枪会”,对麻城县展开了大举进攻。

红枪会为了保证武装成员的战斗意志,一方面鼓励烧杀抢掠,制造了“麻城惨案”;另一方面红枪会找了些“神通广大”的“教师爷”教给他们“刀枪不入”的法门。因此红枪会人上战场时都在肚子上放一面小镜子,口中念念有词地在“教师爷”的率领下冲锋。

当时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普遍比较匮乏,因此农民自卫军的很多战士也确实被红枪会这套“刀枪不入”的“法门”给糊弄住了。在有次战斗中,王树声大将正在指挥战士们防御红枪会敌人大举冲锋的时候,有个战士说:“他们有法门,能刀枪不入??”

王树声大将听到后说道:“什么三不进(枪打不进、刀砍不入、火烧不着),你拿的是烧火棍子?”王树声大将说完就从那个战士手中接过了一支老式步枪,远距离对准了红枪会里最张狂的一个“教师爷”。只听一声枪响,这个“教师爷”便倒地不起。

王树声大将一枪干掉这个“教师爷”后,一下子就把红枪会这套“刀枪不入”的鬼话给戳穿了。农民自卫军的士气为之大振,而红枪会那边的战斗意志则受到了致命打击,整个战场的形势也就此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