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自《论语·子罕篇》。意思是 “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鉴赏: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老师的由衷赞叹。历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主要观点是:不主观臆断、不绝对化、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如果从宗教和哲学的立场去看,可以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

一、毋意。可以理解为:不生妄念。

二、毋必。可以理解为:不囿于规律和必然性。

三、毋固。可以理解为:不执著。

四、毋我。可以理解为:没有我执。
不生妄念,是心性和修为上一个重要的进步标志。人的一生,无时不刻,往往妄念丛生,相续不断。这些妄念,都是驰逐于外境的色身香味触法,认假做真,迷惑颠倒,以至于随波逐流,辗转三界,无有竟处。不生妄念,就是勘破幻像,不迷于虚幻,也不迷于真实,不再生起分别的贪取和厌离,所以如如不动,不即不离,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不囿于规律和必然性,这是智慧上的一个重要成就。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联系的方式,表现为规律和必然性,这种“客观规律”其实也是属人的,是由人来赋予的。人给世界立法,要追溯到意识之前和人类之前,是经验模式和认知模式的积淀。正是这种积淀,形成了世界和万物的存在形式、联系形式,也就是规律和必然性。对于不同质的生命来说,世界的存在形式、联系形式是迥异的。也就是说,人类理解的规律和必然性并不是唯一的。不囿于规律和必然性,意味着什么呢?真正的自由!即自在。

不执著和没有我执,是一种坦然,一种放下了身心重负的解脱。对于诸法和我的解脱,使人既能够确证人作为个体的一个方面,又能够确证人超越个体的另一个方面,由此达到了人和宇宙的同一,也就是圣人的天地境界。

从这四个内容的先后顺序看,不生妄念是定,不囿于规律和必然性是慧,不执著和没有我执是果,或者可以说这些同时都是定、慧、果,都是修、证、果。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重要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一贯的简约风格,其言简而意丰的特点往往使后来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或者可以说这种特点使中国古代哲学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因此既可以通俗易懂,让人觉得浅显切机,也可以深不可测,让人觉得仰之弥高。《论语子罕》中的这一篇就是这样,既能够作为一般的人格修养去理解,也可以作为超凡入圣的历程去理解。